為什麼要用dslr(大片幅的機器)-從照片的寬容度來看
常常遇到人家問,為什麼要用dslr?用dc不行嗎?反正靠後製就好了,何必用到dslr。
這裡先說明一下,dslr只是比較具代表性,大家比較常問到,其實大片幅的機器(例如m43、最近很夯的nex到dp系列、leica的x1)都有這篇要講的優勢;而dc比較泛指較小片幅的機器,像lx3、g11和tx7這類的機器,由於這篇的目的不在討論名詞的定義,所以以簡單的代表性來分類。
像上面的這張照片,是去同事的婚禮的時侯所拍的,那時剛把相機拿出來,還沒調整設定,旁邊的同事沒注意到我是設定在m模式就拍下去,就拍出這張曝光不足的照片,當然啦~~~這張照片不是什麼重要的照片,所以重拍就好,但如果這張是珍貴的畫面,那寬容度就顯的很重要了,上面的那張照片曝光大約少了2級(從當天我設定完的m模式參數來看); 下面這張是同張照片用camera raw拉過亮度的照片,可以看到本來右上角全黑的部份,調過亮度後可以看見裡面的人,若今天用的是小dc恐怕右上角暗的部份,就算調亮也還是全黑,這就是照片的寬容度的差異,這就不是單純的用後製就可以達到,沒有的東西就是沒有,就算後製也不會憑空出現,只能從別張圖剪貼過來,當然因為曝光不足把照片拉亮所造成的雜訊也不少,所以也不是說用dslr就可以隨便拍,回來再調就好,一般我會比較建議拍亮一點調暗,而不是拍暗一點調亮,因為拍暗調亮時,容易出現色塊和雜訊,尤其是拍人像時,大家喜歡粉嫩亮白的皮膚,若是曝太暗把皮膚調亮時,臉上容易出現色塊和雜訊,看起來就會很奇怪,只是不管選擇曝亮一點或曝暗一點,都還是要注意相機的寬容度(e.g., d3和500d的寬容度可是天差地遠,當然價格也是),超過相機能記錄的範圍就會是一片死白和死黑,到時在怎麼拉也是沒用的。
沒有留言: